在与印度那场为期四天的短暂冲突中取得胜利后,巴基斯坦举国上下都沸腾了。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潮水般涌来,甚至让那些平日里为生意愁眉不展的商界大佬们,也暂时舒展了紧锁的眉头。
恰逢此时,通胀的压力稍有缓解,外汇储备的数字也漂亮了不少。海外的巴基斯坦侨胞们,似乎也更愿意把钱汇回家了。财政和贸易赤字都有所改善,这一连串宏观经济指标,仿佛都在宣告:好日子要来了。
虽然在人类发展指数上,巴基斯坦依旧被南亚的邻居们甩在身后,但许多人宁愿相信,这点成绩足以让国家绕开斯里兰卡、孟加拉国和尼泊尔曾踩过的坑,避免一场由年轻人掀起的社会风暴。
“国家还没爬出坑,但总算,这么久以来第一次看到了光。现在,就看政府怎么接这个球了,他们得把这些好势头稳住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界领袖私下里说,话语中透着一丝无法掩饰的焦虑。
在他看来,当务之急是三件事:处理好洪水滔天的烂摊子,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好好谈谈豁免条款,再有,就是想办法修复和私营部门之间那根绷得快要断掉的弦。
然而,战场的捷报和经济报告上的红利,并没能真正熨平普通人的焦虑。对于那些在街头巷尾为一日三餐奔波的人来说,国家的强大与否,最终还得落到自家餐桌上。报告再光鲜,也填不饱肚子。
谁的盛世谁的账单
问题的症结,在于政府在老百姓心里那点分量,正一点点被掏空。在IMF的主导下,一系列所谓的经济稳定措施被强行推出,其核心无非是增税和削减补贴,而这每一刀,都精准地砍在了普通家庭的大动脉上。
多少家庭的预算一夜之间被打乱,而自疫情以来就没缓过劲的经济危机,早就榨干了他们手中最后一点应急的积蓄。民众的不满,像一个气阀失灵的高压锅,压力值正在悄悄爆表。
就业市场一片死寂,失业率高得令人心慌,生活水平的倒退是肉眼可见的。这一切,再加上政治上的挫败感,正把这股积怨推向一个极其危险的临界点。
人权观察组织在其《2025年世界报告》中,就毫不留情地揭开了这块遮羞布:“贫困、通胀和失业率的恶性循环,正在威胁数百万人的基本生存权,包括食物、健康和最起码的体面生活。”
报告更是将矛头直指IMF,批评其援助计划虽然捆绑了紧缩政策,却连最基本的社会安全网都没建立起来,反而让那些本就在泥潭里挣扎的低收入群体,陷得更深了。
而那些早已被高税收和疯涨的能源成本压得喘不过气的私营部门,更是像惊弓之鸟,时刻盯着社会和政治的任何风吹草动。他们怕的,是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火星,都可能瞬间点燃那早已浸满汽油的干柴。
火山口上的年轻人们
真正让有识之士彻夜难眠的,是另一颗正在滴答作响的“炸弹”——那群数量庞大、既没技能也没工作的年轻人。一位曾在经济部门担任要职的前联邦部长,就发出了近乎绝望的警告。
他认为,如果政府继续活在自我吹嘘的幻梦里,不立刻动手解决投资低迷、过早去工业化和资本外流这些要命的根本问题,那么一场大规模的社会骚乱,就绝非危言耸听。
“一无所长、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,尤其是在城市里,情况极其危险。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,飙升的失业率,已经直接转化为了不断攀升的犯罪率。
去工业化正在系统性地掏空国家的经济根基,而资本却在用脚投票——巴里亚镇在迪拜的大手笔投资,就是最讽刺的写照。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,正从内部侵蚀着国家的稳定。
这位前部长最忧心的是,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各省的大员们,似乎都对此选择了集体失明。他们对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毫无兴趣,反而像提线木偶一样,对IMF的指令言听计从。
冷漠还是恐惧
那么,这颗炸弹到底会不会引爆?围绕这个问题,巴基斯坦的精英圈子里,一场激烈的大辩论正在上演。出人意料的是,前财政部长、人民党联合创始人米夫塔・伊斯梅尔,却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。
“那种抗议,往往是自发的,由一件小事引爆全民情绪。但我敢说,这事儿在巴基斯坦不会发生。”伊斯梅尔坦然承认,过去三年,贫困和失业问题确实在加剧,现任政府也因充满争议而民心尽失。但他话锋一转,抛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。
“老百姓还没准备好上街去推翻它。说白了,在巴基斯坦,文官政府换来换去跟走马灯似的,大家早就习惯了,谁也没把他们当成万年执政的。”
他解释道,“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,这届政府迟早会因为自己的内部矛盾、无能和不得人心而垮台。既然它自己就会倒,那民众还有什么动力,非得费那个劲去发动一场骚乱呢?”
然而,另一位独立经济学家的看法则要冷酷得多。他同样认为短期内不会有大动荡,但给出的理由却让人不寒而栗。他指出,那些维护现有格局的既得利益集团,势力盘根错节,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巩固权力,绝不可能因为公众的压力就轻易让步。
邻居家的镜子
当被问及与孟加拉国、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的比较时,这位经济学家指出了巴基斯坦的“特殊性”。“我们的问题是多,但别忘了我们安全机构的角色。在那些国家,军警不会对本国人民开枪,但巴基斯坦的历史记录,可没那么干净。”
他冷冷地分析道,“正是因为有过血的教训,现在的老百姓根本不敢轻易上街。恐惧,是比冷漠更强大的稳定器。”
对于这种跨国比较,一位亲政府的分析人士则嗤之以鼻,认为这纯属“别有用心”,意在唱衰政府。“把国情、历史、文化完全不同的国家硬凑在一起,除了制造焦虑,还有什么意义?”他反驳道。
“为什么不先看看人家政权更迭的真正原因和付出的代价?就说孟加拉国,在谢赫・哈西娜政府倒台前,经济搞得相当不错,可最后的动荡还是让他们元气大伤。”
的确,邻居家的镜子,照出的景象复杂而微妙。斯里兰卡是经济彻底崩盘后,被IMF的苛刻条件引爆了民怨。而孟加拉国的故事则完全不同,多年来经济增长稳定在6%左右,贫困率从1991年的44%降至如今的12%,早已是南亚的经济明星。可就是这样一个优等生,依然没能躲过风暴。
结语
巴基斯坦正行走在一根绷得极紧的钢丝上。一边,是宏观数据和军事胜利带来的虚幻满足感;另一边,是失业青年不断累积的绝望和整个社会日益加深的撕裂感。伊斯梅尔所说的“政治冷漠”和经济学家提到的“强力威慑”,或许能暂时压住火山口,但这并不意味着火山已经熄灭。
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普遍看不到未来,当经济发展的果实无法公平地分到大多数人手中时,任何表面的稳定都不过是沙上之塔。孟加拉国的例子已经证明,单纯的经济增长,从来都不是社会稳定的万能解药。巴基斯坦的这颗“定时炸弹”并未被拆除,它的倒计时,仍在继续。真正的问题或许不是它是否会爆炸,而是哪一根稻草,会成为最后的引信。
股票配资10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